三八國際婦女節的由來
「三八國際婦女節」源於國際勞工派社會運動,追溯至1908年美國。當時,萬多名女士在美國紐約集會遊行,抗議資本家剝削女工,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工資及享有女性選舉投票權。最後,美國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於1909年發表宣言,實施首個全國婦女節(National Woman’s Day),喚醒世界各地女性,追求提升社會地位、政治參與度及工作待遇
「三八(38)」,香港人視之為鬧人詞語;但事實上,全球通行的「三八(38)」是肯定和表揚女權運動和成就的一天,藉此感謝每位女性,不論她們的國籍、民族、語言、經濟狀況和政治立場。到底「38婦女節」變成「國際婦女節」(英文:International Women's Day)源於哪段歷史?
「三八國際婦女節」源於國際勞工派社會運動,追溯至1908年美國。當時,萬多名女士在美國紐約集會遊行,抗議資本家剝削女工,要求縮短工時、提高工資及享有女性選舉投票權。最後,美國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於1909年發表宣言,實施首個全國婦女節(National Woman’s Day),喚醒世界各地女性,追求提升社會地位、政治參與度及工作待遇
婦女節發展的最大轉捩點就是德國女權運動領袖Clara Zetkin於191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出席國際勞工婦女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Working Women)。會議中,她提出將婦女節定為國際活動,廣泛獲得十多個國家的與會女性支持;翌年,美國及多個歐洲國家,例如奧地利、丹麥、瑞士等的人民積極參與集會遊行,慶祝充滿代表性的婦女節。
1917年3月8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段,俄羅斯帝國陷入戰事失利、糧食短缺及資源缺乏等不穩的狀況。當時,大城市聖彼得堡的人民發起大罷工,當中不乏女性,要求「麵包與和平」、停戰、沙皇退位及擁有選舉權。 最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被迫退位,臨時政府後來亦賦予女性投票權。這段歷史稱為「二月革命」,亦是同年「十月革命」的前奏;自此,世界各地逐漸將婦女節定於3月8日,即今天的「三八國際婦女節」。
不少國家視「38國際婦女節」如母親節一樣同等重要,將這一天定為法定假期或讓女性專享一日假期;就算沒有法定假期,大部分地方都有不同的慶祝文化表揚女性的貢獻,致上敬意:
受歷史因素影響,俄羅斯人民特別重視「三八國際婦女節」,更將3月8日定為法定假期。
當天,俄羅斯男士會主動送花給身邊的女士,例如祖母、母親、姊妹、女友或老婆、女兒等。除了花,更會送上一些小禮物,常見有朱古力、心意卡和香水等。
二次大戰後,波蘭政府透過婦女節向大眾推廣女性的工作形象;現今的波蘭男士在3月8日普遍都會向女性送上鬱金香致意。
時至今天,波蘭女權運動仍然努力爭取社會權益,近年來舉行過多次大型集會遊行,爭取墮胎合法化。
意大利人會向生命中的重要女性送上含羞草黃花(Mimosa Flowers)表示謝意,相傳這種文化源於二戰後的羅馬。
雖然3月8日並非當地的法定假期,但一些博物館、文化設施、醫院等都會為女性提供「三八」優惠,如免費入場或醫療檢查等。
一百多年前,阿根廷人民已經慶祝婦女節。跟俄羅斯和意大利的「三八」文化相似,當地人會向女性送上鮮花和小禮物以示敬意。
值得一提,當地的女權運動一直為女性爭取平等權利,特別是墮胎法案。與波蘭不同,他們最終在2020年成功爭取墮胎合法化,成為首個主要的拉丁美洲國家通過合法墮胎法案。
自1984年開始,烏干達都有慶祝38國際婦女節的傳統,更於1991年定為法定假期,烏干達政府都會為每年的婦女節設定一個主題。
近年,當地政府將焦點轉為鼓勵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其中一個宣傳活動是安排女性警務人員於馬路上指揮交通。
而香港,大部分人都會講句「38婦女節」快樂,而慶祝活動深受商業化主導,不少零售業趁機推廣購物優惠,藉此刺激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