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片現代化的石屎森林中,絕不起眼的便是石頭,但有些石頭歷史久遠,蘊藏著香港古老的一面。
今次社職充當講故佬同你分享兩個石頭記故事,最後更介紹兩個與本港文化保育有關的團體,希望大家更認識香港歷史。
深水埗公園門口有三塊不顯眼的石頭,由於石頭背對行人路,所以大家都難以察覺到它們上面其實刻有「M.O.D. B.S. No. 10軍部地界」字眼。
今日鳥語花香的深水埗公園,昔日其實是英軍軍營一部分。「M.O.D.」是英國國防部(Ministry of Defense)的縮寫,「B.S.」即是界石(Boundary Stone),「No. 10」是編號,而界石頂部的闊箭頭標記為當時殖民地符號,示意為政府公物。
深水埗公園前身是1927年建成的深水埗軍營,經歷英軍駐守、外借加拿大士兵駐紮、日佔時期的戰俘集中營、越南難民營……直到1977年關閉。在1983年,一部分用地被改建成公園,並於公園內豎立了兩塊由民間團體植樹後設置的紀念碑,紀念當年為保衛香港而戰死及在集中營受折磨而殉難的人,其中的楓樹更是為客死異鄉的加拿大士兵而種植。
現時,深水埗公園似乎已與昔日苦難的日子難以扣連,政府亦沒有設置任何設施解說曾經的歷史,只餘下三塊亳不起眼的界石為這土地見證變遷。
饒宗頤文化館作為首批的活化項目,原址歷盡時代變遷。除前身為荔枝角醫院外,其實遠在清朝,清政府已在此設立九龍關分關。
荔枝角當時屬近海地域,因此設關於此以監察船隻的海上活動。由於《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英邊界北移至深圳河,關廠因失去作用而關閉。其後,荔枝角轉變成檢疫站、監獄和醫院,小小的土地不斷回應市民需要而轉換角色,直至成為今日以傳承香港文化為宗旨的饒宗頤文化館。
「九龍關地界」碑並非荔枝角獨有。根據饒宗頤文化館資料,香港曾經有多個「九龍關」,但直至今天留下的遺跡只有:
其餘的界碑早已移離原本位置,成為消失的歷史。
可惜,荔枝角的碑石原址並不對外開放。幸好有保育團隊製作了複製品,讓市民一睹界碑的面貌之餘,亦守護了這段曾經的歷史風貌。
香港還有很多細微且被忽略的地方,記載着本土獨有的文化和歷史。大家不妨留意更多四周、細心觀察社區、甚至將所有「曾經」記錄下來;不然香港的文化和歷史,終有一天會被不自覺地當成爛石遺棄。所以,我們要好好認識和感謝努力為我們記錄香港的保育團體。
「程尋香港」旨在推廣本港文化保育工作,從三個途徑加深大家對每天都接觸到但忽略了的事物的關注及認識,包括每月舉辦多元化的導賞團、在Facebook分享短文及於專欄論文化 ,引導大家建立個人對保育及發展的看法,共同建立一個人文香港。
「街坊帶路」推動社區連結和社區參與的香港社會企業,透過社區導賞、社區導賞員培訓、路線設計服務、社區探索工作坊及其他社區項目,讓街坊以導賞員的身分帶領不同領域的人士一同探索,細味各個社區的獨特之處,亦以親身體驗了解及反思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