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可以做甚麼?
給爸爸媽媽3個貼士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在全球10至19歲的青少年當中,約七分之一人患有精神健康問題。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傾向感到躁動不安,身體、情感及社交圈子都會出現變化,令青少年的情緒較易受困擾,從而影響各方面的生活,例如學業、人際關係以致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當青少年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他們參與高風險行為的機率或會伴隨增加,例如濫用藥物、酗酒、吸毒等等,這些不良習慣將持續並影響成年階段,因此父母需要學習如何幫助處於青春期的子女維持良好的精理健康。
香港教育缺乏精神健康課程
近年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備受關注,加上疫情期間學生無法如常回校上課,學習壓力及隔離時的孤獨感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香港教育局為增加對於學生在學習及情緒上的支援,於2021年推出「校園‧好精神」一站式學生精神健康資訊網站,協助老師、家長、學生以及公眾獲取合適的資源和策略,共同改善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然而,疫情下原先的教學進度已嚴重落後,學校在復常後需要追趕教學進度,如果在緊密的課程安排中,需要額外騰空時間加入精神健康的課程,例如教導正向心理學、自我照顧(self-care)的方法等等,對於學校而言是頗大的挑戰。當精神健康課程沒有固定的上課時數,學校亦難以有系統地在校園推廣精神健康教育。
延伸閱讀:
【Self-Care活動】7個促進精神健康的自我照顧日常習慣
貼士(1):家長可以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做甚麼?
為填補學校在精神健康教育的空缺,在守護孩子的精神健康的路上,家長的角色尤其重要。以下是父母和家人可以做的事:
・與青少年坦承溝通,保持開放對話,包括和孩子們就價值觀的討論。
・多與他們相處,多參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有助父母認識子女,亦有助子女感受到父母實質的陪伴。
・細心聆聽子女的心聲,不要急於批判或給予意見,為子女提供安心的環境,讓他們願意和習慣向父母傾訴心事。
・鼓勵及支持子女發展新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健康快樂的生活。・到子女的學校擔當義工,並與老師和教職員保持定期溝通。
貼士(2):家長需要留心的青少年精神健康訊號
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焦慮、沮喪或憤怒的時候,如果你發現子女的情緒或行為出現明顯而持久的變化,並已經持續兩周或以上,代表其精神健康或許開始出現問題,此時你需要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青少年的情緒起伏相對波動,但家長可以留意子女有否出現以下一些情緒警號:
・行為明顯改變
・持續失眠
・不喜歡做日常自己喜歡的事情
・迴避社交
・自我傷害
延伸閱讀:
【精神健康】4個減壓方法,保持身心靈健康!|你會否有常見的精神健康警號?
【精神健康】情緒有事要睇「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分別(附求助方法)
【精神健康】情緒或精神健康出現問題時,為何要盡早求助?
【精神健康】情緒有問題想求助?一文看清提供心理輔導及諮詢的本地機構
貼士(3):父母如何協助青少年子女應付壓力
(一)以身作則,樹立健康的應對模式
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各種應對模式的利與弊,父母亦可以分享個人的應付辦法與心得,協助孩子找出適合自己的應對策略。
(二)讓孩子學習自行解決問題
每當子女遇上困難或問題時,父母或許很自然地會出手協助孩子解決難題,然而當父母過度介入時,孩子便會缺少了學習自行尋找解決辦法的機會。當孩子成功自行解決問題,他們會獲得自信,繼而增加其應付壓力的能力。
(三)糾正消極思維
孩子處於青少年階段,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態,以致思想變得消極及負面,例如自我質疑個人形象、能力,此時父母不但需要明確表示不同意孩子的看法,協助孩子認真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屬實,並向孩子提供正面積極的支持。協助孩子積極地看待事情有助他們培養正面思考和正面價值觀。
(四)推動媒體素養
現今世代青少年大多機不離手,每日花大量時間瀏覽社交媒體或玩電子遊戲,青少年容易接觸到暴力、色情等不良資訊,甚至會因為被網上欺凌,而陷入恐懼或焦慮,父母需要培養子女分辨不當、虛假資訊的能力,教導他們學習接收正確的資訊。
延伸閱讀:
【親子義工】家長和小朋友一起做義工的7大好處|父母帶子女做義工
【精神健康】如何支援學生處理情緒問題?輔導服務、網上支援機構簡介
透過「社職」尋找支援精神健康/青少年發展的義工機會
你可以透過「社職 Social Career」瀏覽支援精神健康/青少年發展的義工機會。
>> 瀏覽所有義工機會 <<
或下載「社職 Social Career」應用程式進行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