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密不可分,平時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當身體出現病徵,我們會立即求醫;同樣道理,當心靈發出求助信號,例如情緒長期受困,我們都需要盡快向精神健康專業人士求助,增加復元機會。
在恢復精神健康的路上,污名化亦是不可忽略的障礙。情緒病患者會礙於大眾對於精神病的負面標籤,害怕被歧視或排斥,不願意尋求專業診治,耽誤治療的黃金期,所以社會需要致力消除大眾對於情緒病、精神病的誤解、敵意與恐懼,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安心並主動尋求幫助。
延伸閱讀:
【精神健康】情緒有問題想求助?一文看清提供心理輔導及諮詢的本地機構
【家長篇】為何需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注意的情緒警號
【精神健康】如何為護老者提供情緒支援?|輔導熱線、朋輩支援及陪診服務
【精神健康】如何支援精神病患者的照顧者?|朋輩支援、輔導及暫託服務簡介
【LGBTQIA+】如何支援性小眾的精神健康?|關注團體、輔導熱線及義工服務簡介
【精神健康】4個減壓方法,保持身心靈健康!|你會否有常見的精神健康警號?
【Self-Care活動】7個促進精神健康的自我照顧日常習慣
【精神健康Q&A】精神分裂症與思覺失調的分別|常見情緒問題、精神病簡介
【精神健康】情緒有事要睇「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分別(附求助方法)
【精神健康】6大精神健康義工服務種類簡介
其他有關「精神健康」的文章
Disclaimer
只有大眾願意多了解精神病,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種種既定印象,才能有效地去標籤化及去污名化。精神病只是對有關疾病的統稱,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污名,會令受精神或情緒問題困擾的人不敢求助。因此,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度,才能鼓勵更多真正有需要的人踏出求助的第一步。
如果你正受精神及情緒問題困擾,並感到無助及害怕,請謹記你並不孤單,嘗試向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求助。
參考資料
受篇幅所限,請點撃參考網站/連結前往目標頁面
・認識及接納情緒問題
https://www.psychiatry.org/
Kelly, C. M., Jorm, A. F., & Wright, A. (2007).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s a strategy to facilitate early intervention for mental disorder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87(S7), S26–S30. [Link]
Ratnayake, P., & Hyde, C. (2019). Mental health literacy, help-seeking behaviour and wellbeing in young peopl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The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36(1), 16–21. [Link]
・延誤治療的影響
https://namica.org/what-is-mental-i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