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情緒或精神健康出現問題時,為何要盡早求助?

社區|Community
3
mins read
June 13, 2023

照顧身心靈

4個求助方法

當情緒長期受困或精神健康出現問題,不但心理上受影響,身體健康也會變差,例如不少研究指出壓力或抑鬱或會令免疫系統受損,繼而使人更容易生病。如果我們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出現狀況時沒有及時採取行動,情緒困擾或會惡化成更嚴重的問題,甚至大大減低復元機會。

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每人要學習如何照顧好自己和身邊人的身心靈,當精神健康出現警號並影響生活,請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認識及接納情緒問題

有研究指出,較差的精神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是延誤求助的主因之一,心理健康素養是指有助認別、預防及處理精神疾病的知識與信念。如果患者對情緒或精神病有較深入的認識,他們可以評估風險因素、懂得如何尋找精神健康資訊、或識別適合的治療方法。當事人有能力察覺自己的情緒可能出現狀況,他們相對願意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除了認識情緒或精神健康問題,污名(stigma)的標籤效應亦會大大減低患者求助的意願。當公眾普遍恐懼、抗拒或排斥情緒病或精神病,患者會害怕被標籤及歧視,繼而因為自己情緒出現問題而感到羞恥,刻意隱藏自己的狀況,不但不會主動尋求幫助,更會抗拒接受輔導和治療。

如果及早察覺病發的徵狀,盡早接受診斷及治療,不但有助減輕心理壓力和負面情緒,避免病情愈趨嚴重,更可以提高康復機會,重拾健康。

延伸閱讀:

【精神健康Q&A】精神分裂症與思覺失調的分別|常見情緒問題、精神病簡介

留意精神健康的警號

每人都有情緒低落或心理狀態欠佳的時候,例如壓力大、焦慮、抑鬱或失眠,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經歷這些狀況,然而當這些影響身心的徵狀長期並持續地出現,並影響當事人的社交或工作,這些便是人們不可忽略的警號,提醒當事人需要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及協助。

延伸閱讀:

【精神健康】4個減壓方法,保持身心靈健康!|你會否有常見的精神健康警號?

延誤治療的影響

如果患者不願意盡早求助,接受適合當的心理治療,不但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影響康復機會,增加將來復發的風險,患者的日常生活亦會被負面情緒嚴重影響,破壞患者與家人、朋友或同事的人際關係,情感上令患者感覺更疏離及孤立無助,情況變得更差。

如果情況持續惡化,延誤治療或會令患者濫用藥物、失去工作,嚴重的話更有機會出現自殺念頭。

當情緒受困或精神健康出現問題,可以循下列4個方法求助:

求助方法(1)專業診治

求助人可以分別在公營、私營醫療系統及非牟利機構(NGO)中尋求精神健康專業人士的協助。

在公營醫療系統,求助人可以到醫管局的普通科門診、急診室或家庭醫生診所要求診,經醫生轉介到醫管局的精神科專科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社會福利署亦提供臨床心理治療服務,求助人可以透過社署的服務單位(例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聯絡社工轉介,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

在私營醫療系統,求助人可以根據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及香港精神科醫學,分別提供的臨床心理學家名單及精神科醫生名單,尋找適合自己的私人執業精神健康專業人士。

香港很多NGO都提供各類精神健康服務,不但收費較私營機構便宜,一般輪候時間亦不會如公營機構般長。有需要的人士可以按自己的情況,尋求適合的心理治療診斷及治療。

延伸閱讀:

【精神健康】情緒有事要睇「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分別(附求助方法)

求助方法(2)朋輩支援及群組

朋輩支援(Peer Support)是指精神病康復者以個人復原經歷作為切入點,經過適合的訓練後成為朋輩支援者,為擁有共同情緒或精神病經歷的人士提供協助。除了分享「過來人」的經歷及體會,朋輩支援者會與情緒受困擾的人士、家屬或其照顧者建立朋輩關係,以「同路人」身分陪伴他們走過情緒低谷。

一般支援服務包括面談、電話形式的輔導服務、外展、關懷探訪、組織復元小組及舉辦公眾教育活動。

香港不少NGO都設有朋輩支援服務,如新生精神康復會利民會香港心理衛生會

求助方法(3)輔導熱線或緊急求助熱線

如果求助人希望先透過電話對談或網上聊天的方式尋求協助,醫管局、社會福利署以及不少非政府機構(例如明愛向晴軒、利民會《即時通》)都設有精神健康專線,讓求助人致電尋求專業意見、轉介或輔導服務。

如果求助人的情緒狀況極度不穩,情況危急下,請立即致電各24小時的緊急求助熱線,包括:
・生命熱線:2382 0000
・香港撒瑪利亞會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防止自殺熱線:2896 0000

求助方法(4)網上資源及平台

現今資訊科技發達,不少人都習慣在網上分享心情或表達個人感受,不少NGO都設有網上支援或情緒輔導的服務,在求助人不用親身到特定地點求助。

例如由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明愛、香港青年協會等開辦的「Open噏」,主要為11至35歲青年提供網上輔導及聊天服務。

利民會亦推出「即時通JUSTBOT精神健康聊天機械人」,讓公眾人士在網上尋求各項專業的支援途徑。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CHAT窿」亦為需要情緒支援及防止自殺的人士提供一個安全的表達平台,讓求助人在網上宣洩情緒、傾訴困擾、自殺想法等,聊天室由專業社工支援,確保內容及資料保密。

總結及參考資料

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的關係密不可分,平時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當身體出現病徵,我們會立即求醫;同樣道理,當心靈發出求助信號,例如情緒長期受困,我們都需要盡快向精神健康專業人士求助,增加復元機會。

在恢復精神健康的路上,污名化亦是不可忽略的障礙。情緒病患者會礙於大眾對於精神病的負面標籤,害怕被歧視或排斥,不願意尋求專業診治,耽誤治療的黃金期,所以社會需要致力消除大眾對於情緒病、精神病的誤解、敵意與恐懼,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安心並主動尋求幫助。

延伸閱讀:

【精神健康】情緒有問題想求助?一文看清提供心理輔導及諮詢的本地機構

【家長篇】為何需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注意的情緒警號

【精神健康】如何為護老者提供情緒支援?|輔導熱線、朋輩支援及陪診服務

【精神健康】如何支援精神病患者的照顧者?|朋輩支援、輔導及暫託服務簡介

【LGBTQIA+】如何支援性小眾的精神健康?|關注團體、輔導熱線及義工服務簡介

【精神健康】4個減壓方法,保持身心靈健康!|你會否有常見的精神健康警號?

【Self-Care活動】7個促進精神健康的自我照顧日常習慣

【精神健康Q&A】精神分裂症與思覺失調的分別|常見情緒問題、精神病簡介

【精神健康】情緒有事要睇「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分別(附求助方法)

【精神健康】6大精神健康義工服務種類簡介

其他有關「精神健康」的文章

Disclaimer

只有大眾願意多了解精神病,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種種既定印象,才能有效地去標籤化及去污名化。精神病只是對有關疾病的統稱,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污名,會令受精神或情緒問題困擾的人不敢求助。因此,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度,才能鼓勵更多真正有需要的人踏出求助的第一步。 

如果你正受精神及情緒問題困擾,並感到無助及害怕,請謹記你並不孤單,嘗試向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求助。

參考資料

受篇幅所限,請點撃參考網站/連結前往目標頁面

・認識及接納情緒問題
https://www.psychiatry.org/

Kelly, C. M., Jorm, A. F., & Wright, A. (2007).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s a strategy to facilitate early intervention for mental disorders.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87(S7), S26–S30. [Link]
Ratnayake, P., & Hyde, C. (2019). Mental health literacy, help-seeking behaviour and wellbeing in young peopl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The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36(1), 16–21. [Link]

・延誤治療的影響
https://namica.org/what-is-mental-illness/

透過「社職」尋找支援精神健康的義工機會

你可以透過「社職 Social Career」瀏覽支援精神健康的義工機會。

>> 瀏覽所有義工機會 <<

或下載「社職 Social Career」應用程式進行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