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輔助治療的服務對象
動物輔助治療的應用廣泛,主要服務對象主要為兒童、長者、癌症患者、自閉症人士、認知障礙症患者、長期痛症患者、精神病患者等等。
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AAT)在西方國家開始普及,不少學術研究指出,動物輔助治療對於特定群組而言具有正面的作用,有效幫助患者提升精神健康、改善病患的行為及心理徵狀。
動物輔助治療(AAT)是指將動物作為媒介納入治療的部分,治療師會在過程中為被治療的人制定合適的活動,揉合不同的治療手法,例如心理治療、康復治療、言語治療、職業治療等,藉著患者與動物的互動,以改善患者的生理、社交、情感或認知功能,同時為他們提供心靈慰藉、幫助他們學習生活技能等等。
動物輔助治療(AAT)與動物輔助活動(Animal-assisted activities,AAA)近似但目標不同。在動物輔助治療(AAT)中,治療師會制定治療目標,然後按照患者的需要設計活動或訓練項目,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動物輔助活動(AAA)則不設有預期目標,常見的動物輔助活動包括治療犬到院舍探訪病患、或讓病患替狗隻梳毛等。
動物輔助治療(AAT)中常見的動物包括狗、貓、馬匹、天竺鼠、雞、豬、海豚等等,不同動物可以提供不同的方式輔助治療方案。治療過程包括觸摸、觀察、洗刷梳毛、餵飼、散步等等,治療師會觀察患者與動物的互動及反應,並鼓勵患者與動物建立關係,同時陪伴患者探索當中的感受和體會,以達到不同的治療目標。例如讓自閉症人士定期帶狗散步,可以讓自閉症人士在過程中學習留意身旁是否有其他人會影響犬隻的步行路線。
簡單的擁抱、撫摸動物的過程,亦有助安撫患者的情緒,因為觸感或會提升人體內的「快樂荷爾蒙」,例如安多芬(Endorphin)、多巴胺(Dopamine);與動物接觸亦有機會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水平,有助患者改善焦慮的狀況。
動物輔助治療的應用廣泛,主要服務對象主要為兒童、長者、癌症患者、自閉症人士、認知障礙症患者、長期痛症患者、精神病患者等等。
(一)當有動物在場與患者互動,患者或會更容易地表達情感和憂慮
(二)為患者提供陪伴,帶來安撫心靈的作用
(三)通過遊戲、散步(例如帶狗),增加患者的活動機會和運動量
(四)令患者體內產生更多「快樂荷爾蒙」,例如安多芬(Endorphin)、多巴胺 (Dopamine),有效改善情緒
(五)減少「壓力荷爾蒙」例如皮質醇(Cortisol)和腎上腺素(Adrenaline)的分泌
(六)降低血壓
(七)提升自尊
Pets as Therapy
簡介:機構經常與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NHS)合作,不時走訪英國各地的醫院、安老院、特殊學校、監獄等等,致力提升大眾的精神健康和福祉。
詳細資料:Pets as Therapy
Noah's A.R.T.
簡介:機構致力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喜歡動物的服務對象重新與生命連結。機構的服務對象不限年齡和對象,無論是小童、末期病人,還是任何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都可以上門求助。機構的治療動物種類繁多,包括狗、老鼠、白兔、竹節蟲、鍋牛、天竺鼠等等。
詳細資料:Noah's A.R.T.
Horse Time
簡介:機構的資深創傷治療師(Trauma Therapists)會根據實證研究及患者與馬匹的互動,為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患者制定治療策略與方案,以促進患者復元。
詳細資料:Horse Time
延伸閱讀:
【LGBTQIA+】如何支援性小眾的精神健康?關注團體、輔導熱線及義工服務簡介
【精神健康】如何支援精神病患者的照顧者?|朋輩支援、輔導及暫託服務簡介
【精神健康】如何為護老者提供情緒支援?|輔導熱線、朋輩支援及陪診服務
【精神健康服務】朋輩支援的重要性|過來人的情緒支援、促進復元過程
【精神健康】如何處理親人、朋友、寵物離世後的哀傷?|附哀傷輔導服務資料、機構名單
【精神健康】如何支援學生處理情緒問題?輔導服務、網上支援機構簡介
其他相關文章:
【精神健康Q&A】精神分裂症與思覺失調的分別|常見情緒問題、精神病簡介
【精神健康】情緒有事要睇「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的分別(附求助方法)
【精神健康】情緒有問題想求助?一文看清提供心理輔導及諮詢的本地機構
【精神健康】4個減壓方法,保持身心靈健康!|你會否有常見的精神健康警號?
【Self-Care活動】7個促進精神健康的自我照顧日常習慣
【家長篇】為何需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注意的情緒警號
【精神健康】義工服務如何推動社區更有效應對精神病、情緒病問題?
Disclaimer
只有大眾願意多了解精神病,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種種既定印象,才能有效地去標籤化及去污名化。精神病只是對有關疾病的統稱,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污名,會令受精神或情緒問題困擾的人不敢求助。因此,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度,才能鼓勵更多真正有需要的人踏出求助的第一步。如果你正受精神及情緒問題困擾,並感到無助及害怕,請謹記你並不孤單,嘗試向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