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可持續養殖漁業/水產養殖
多支持本地優質魚場
上回講完環保海鮮/可持續海鮮之後,今次就帶大家了解可持續養殖漁業(英文:Sustainable Aquaculture),包括什麼是可持續養殖漁業、香港水產養殖情況及為何要支持本地可持續養殖漁業。
什麼是可持續養殖漁業?
在近年有關環保的議題中,「可持續」(Sustainable)成為工商業和日常生活的發展方向。根據可持續發展及公共衞生專家布倫特蘭在1987年聯合國大會上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相關文章:17個SDG目標)
而養殖漁業(Aquaculture),或稱水產養殖,則是指所有在岸上或海洋中養殖食用海產的商業活動,但要符合可持續養殖標準的養殖魚場必須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衛生管理及人道對待等各方面做到一定要求才算是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漁業。
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養殖漁業能夠減低因為人類大量食用海產,而對海洋生態和環境造成的壓力。以養殖漁業興盛的澳洲為例,現時已有超過40種養殖海產,當中包括:大西洋三文魚、西鰽、青口、大蝦及生蠔等,其中養殖的大西洋三文魚佔全澳洲海鮮消耗量的19%。
為何要支持本地可持續養殖漁業?
香港水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受過度捕撈、繁忙船隻交通、海水污染,以及沿海開發等影響,導致本地海洋生物的棲息地遭受破壞,越來越多海洋生物現已被列為易危或瀕危級別,有些甚至完全消失於香港之中。例如,曾經把香港水域當作產卵地的黃唇魚,因其魚鰾是中藥珍品「花膠」的原材料,結果因過度濫捕之下,令黃唇魚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因此,如果香港能夠發展管理妥善的可持續養魚場,有助減少那些進行濫捕和管理不善的養魚場對本地海洋生態所帶來的傷害和其他負面影響;加上香港沿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其漁村的歷史背景,養魚業在香港其實仍然有生存空間。
現時,本地養魚場一般規模較小,大多屬家庭式作業,只有一至兩個魚排,條件非常適合發展可持續漁業;可是,從事本地漁業或有意發展本地漁業的人士卻面對種種困難(繼續細閱至「想行入?香港海魚養殖業面對的困難」)。
香港水產養殖情況
香港的水產養殖主要為海魚養殖、塘魚養殖及蠔隻養殖。在2021年,水產養殖業的產量達3,381公噸,價值約1億2千2百萬元,佔漁業總生產量的3%,總生產值的4%。尤其是蠔隻養殖一直以來都在香港西北部的后海灣沿岸潮間帶泥灘進行,目前至少200年歷史。傳統上,香港養蠔是使用海底養殖法,即在泥灘上放置石塊、瓦片或柱杆作為附著器收集蠔苗,附著器之間有足夠的空間讓該棲息地的其他海洋生物自由穿梭,而附著器可以自然地與海洋環境共生,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少。
不過,本地水產養殖的生產成本高,無法跟進口海產以價格競爭,所以提高本地養殖水產品的質素和設立品質保證系統是本地養殖場最重視的價值和優勢,漁業業界亦可以藉此提高消費者對本地食用海產的信心。最重要的是當消費者支持本地養殖海產的時候,亦有助減低運輸進口海鮮所產生的碳排放及海洋環境污染。
香港優質養魚場計劃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農署)的「優質養魚場計劃」,是香港本地最大的可持續養殖漁業計劃。這計劃對養魚場的魚類養殖飼料管理、海魚養殖環境管理、塘魚養殖環境管理、養殖魚類疾病防治、魚苗養殖健康管理等方面均有指引和標準。
漁農署會為被認證為優質的養殖魚場及養魚戶進行登記,來自已登記魚場的優質魚產品在出售前,都必須要通過漁農署的品質保證測試才能冠以「優質養魚場」出品的稱號及貼上「優質養魚場」的標籤出售。此標籤背面印有二維碼(QR Code), 消費者可以透過手機掃瞄以獲得該優質魚的來源及各項品質檢測的資訊之外,亦可了解該優質養魚場的背景資料和主要養殖品種。
優質養魚場產品種類繁多,例如香港人常吃的龍躉、青斑、烏頭、黃臘䱽、石蚌、寶石魚、鯇魚等,其網站更詳細列明這些優質養魚場的產品零售點及批發點。
>> 前往優質養魚場水產品零售點及批發點 <<
本地可持續養魚場例子
「本土養殖」位於榕樹凹海魚養殖區,該魚場以可持續方式養殖魚產品。由飼料選用、餵飼方法、養殖技術、魚排設計到宰魚過程都以「可持續方式」為本,確保出產高密度且健康的海魚產量。「本土養殖」是上述優質養魚場計劃的登記商戶之一,屬百分百本地生產的零藥物殘留及零重金屬超標魚產品。他們出產的魚產品經消毒海水清洗,並以低溫速凍殺滅魚產品體內殘留的寄生蟲,讓消費者購買後可直接烹調。此外,養魚場更以「神經血締」的人道處理技術——利用一支鋼針插入魚的腦幹,令其腦幹死亡,不再有痛感和痛苦的掙扎以確保魚類於無痛狀態下完成放血等處理程序。
了解更多:「本土養殖」網頁|Facebook
#MM|挑戰入西貢做漁民 花超過200萬買魚排齋養魚回到本?
想行入?香港海魚養殖業面對的困難
「本土養殖」算是本港可持續養殖漁業成功例子之一,至少創辦人坦言魚排能夠養活自己;但外人想入行發展海魚養殖業,要有心理準備將要面對多種困難。
根據香港地政署及漁農署資料,目前香港海面面積約有1,641.2平方公里,但只有26個區域用作海魚養殖,合共只有2.09公里,佔香港水域面積不足0.1%;但自1990年起,政府已停止簽發新牌照,換言之市民想發展本地海魚養殖業只能靠「世襲」或「轉讓」牌照才能夠入行。再者,魚排面積和指定位置亦是一種限制,即使你成功牌照,想擴展魚排都困難重重。因此,若政府能夠提供更多鼓勵措施幫助本地魚排發展,不但減輕他們創業的困難,亦有助改善本地供魚市場,讓市民可以擁有更多具質素的海魚選擇。
目前,作為小市民的我們購買海鮮時,不妨先考慮由本地可持續養殖漁業出產的海產。一念之間的一個選擇,其實已經為保護海洋行多了一小步。